导演:磐石
主演:吴水美 孙华萍 徐惠君 方院
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
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⑴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⑵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⑶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⑷,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澹⑸,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⑹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⑺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⑻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⑼;颇踌躇⑽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⑾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⑿,深青布棉袍,蹒跚⒀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⒁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⒂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⑴差(chāi)使:旧时官场中称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泛指职务或官职 ⑵奔丧:在外闻亲人去世而归 ⑶狼藉(jí):散乱不整齐的样子 亦作“狼籍” ⑷典质:典当,抵押 ⑸光景:境况 惨澹:凄凉,冷落,毫无生气;也作“惨淡” ⑹赋闲:没有职业在家闲居 ⑺勾留:逗留 ⑻茶房:旧时称在旅馆、茶馆、轮船、火车、剧场等地方从事供应茶水等杂务工作的人 ⑼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⑽踌躇(chóu chú):犹豫 ⑾脚夫:旧称搬运工人 ⑿马褂: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 ⒀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也作“盘跚” ⒁箸(zhù):筷子 ⒂大去之期:辞世的日子 1917年,朱自清20岁,祖母不幸去世,他和父亲一起回家办丧事,正好父亲也将自己作为烟卖局局长的职务交差了 在丧事办完之后,父子两人恰巧要一起去南京,而朱自清也要去北京,父亲由于不放心便要亲自送他去火车站,由于行李众多,父亲便让人帮忙,虽说话不太漂亮也极力要帮儿子的忙,最后又跨过重重月台去帮儿子买橘子 在那特定的场合下,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朱自清想起父亲那高大的背影,久久不能忘怀 1925年,朱自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这篇文章 父亲送子过程(9张)《背影》从生活极其细微常见的父子车站送别的小事中表达出来父对子的关爱体贴以及子对父的敬重与不舍之情 全文可以看作是几个场景小故事穿插而成:父亲与儿子一起回家奔丧,父亲担心儿子亲自送儿子去火车站,因儿子行李太多父亲用不漂亮的话语雇人帮儿子拿行李,父亲在火车上为儿子仔细挑选座位,父亲爬过重重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等等 这些小故事平凡中透露不平凡的父爱 全文也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看 第一至第三段为第一部分,交代人物,叙述因祖母去世跟父亲奔丧回家的有关情节 这三段并没有直接提到父亲的背影是啥样的,而是写自己非常怀念父亲的背影,从而引起读者的联想想象,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下文具体描写父亲的背影埋下伏笔,同时也点明了当时的家里的处境是非常窘迫的,也间接地暗示出父亲身上的压力之重,使读者读了不免也会有些伤感 而且“我”与父亲不见已经两年有余了,这短时间不是很短的,而是长达两年之余,更不知道父亲的身体是否安好,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与关爱之情 文章开头一句,落笔点题 “二年余”表明“我”清楚地记得和父亲分离的日子 副词“已”体现出“二年余”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相当漫长,想望之情,不言而喻 两年多的分离,“我”对父亲的思念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点出题目 接着,转入对“那年冬天”往事的追述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短短两句呈现出人事错迁、谋生艰难之感 “我”从北京到了父亲的住地以后,“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其潦倒之状,又使“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因为“祸不单行”,所以回家之后,靠“变卖典质”,才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里所用的“祸不单行”“亏空”“借钱”“丧事”等词语,一方面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使后面“家中光景很是惨澹”的形容更有着落 这些叙述和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世态的灰暗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曾对当时小资产阶级左翼的情况做过分析,说:“这种人因为他们过去过着好日子,后来逐年下降,负债渐多,渐次过着凄凉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栗” 这篇散文所叙述的情节,所抒发的感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的,也是此文为之感动共鸣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为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写父亲不放心茶房送行,决心自己亲自送“我”去火车站的情景,重点描写父亲的背影,表现父子间的真挚感情 丧事完毕,因为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所以父子便一路同行到了南京 到南京之后,因为父亲要谋事,须接交各种关系,忙是可以想见的 所以说定要一个熟识的茶房为“我”送行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这既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同时也说明了他对茶房的不放心 父亲当时异地谋生,正须多方奔走,又难以抽身,因此,他“颇踌躇了一会” “踌躇”,反映了在父亲心中谋事与送子的矛盾 而“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则又表现了父亲毅然将生计暂时搁置,执意为“我”送行的真切感情 “终于”二字,把父亲对“我”无限关切、过分忧虑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去写的便是车站送行的场面 进了车站以后,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向脚夫讲价钱”,“送我上车”,“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嘱我路上小心” 父亲操劳忙碌的形象展现在面前 可“我”那时由于太年轻,对父亲尚不能完全理解,以至于还在“心里暗笑他的迂” 作者行文至此,一种近乎忏悔的感情不觉流注笔端——“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自我责备之中,包含着深切的内疚与怀念 在车上坐定之后,父亲又要为“我”去买橘子 但买橘子,“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又胖,吃力之状可以想见 因此,父亲当时去买橘子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 当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时,“我”心中的酸楚是自不待言的 “蹒跚”一词,说明父亲年事已高,步履不稳,过铁路需人扶持 而今,为了“我”却在铁道间蹒跚前往 因而当看见父亲“用两手攀着……努力的样子”的背影时,“我的眼泪”便“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背影”集中地体现了父亲待“我”的全部感情,这“背影”使“我”念之心酸,感愧交并 望着父亲那吃力的背影,“我”禁不住热泪涌流,但为了“怕他看见”,“我”又“赶紧拭干了泪”,互相体谅的父子真情,表现得惟妙惟肖 父亲终于买来了橘子 当他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这赶紧去搀的动作,表现了“我”又疼,又愧,又欣然若释的复杂心理 疼的是父亲为“我”受累,愧的是父亲为“我”买橘,欣然若释的是父亲终于安全归来 父亲回来之后,“我”虽然没讲一句话,但一腔深情都流露在这“赶紧去搀扶”的动作之中 回到车上,父亲“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一股脑儿”一词,表现了父亲当时高兴的心情 但父亲高兴的仅仅是为“我”买到了橘子,他的心头是并不轻松的 他谋生无着,而“我”又即将离他远去,兴从何来,所以文章说“心里很轻松似的”,“似的”二字说明父亲并不真正轻松,之所以做出仿佛轻松的样子,是为了宽慰那正心中眷眷的儿子,橘子已经买来,行李也早就安放停当,嘱咐的话也已经说过,看来没什么事了 但父亲并没有马上离去,而是“过一会”才说出告别的话 这“一会”之间,有拳拳的依恋,有惜别的惆怅 父亲终于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临别的嘱咐,又一次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牵挂与系念 一直到他走了几步之后,还回过头来说“进去吧,里边没人”,仍关心着“我”的安全 但“我”并没有马上进去,而是“等他的背影……我便进来坐下” 这里的“等”“再”“便”三个字,用得极有层次,它们真实地表现了“我”站在车门口,追寻注视着父亲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见时,才进去坐下的那种怅然若失的心情 “我”坐下之后,也许又看到了刚才父亲买来的橘子,一股热辣辣的感情又从心底兜起,“我的眼泪又来了” 第三部分为第七自然段,承接上面的父亲背影的沉重,写对父亲的想念 作者在描写了父亲的背影之后,于深沉的怀念之中,又想起了父亲的一生 由于家境衰败,落在父亲身上的担子更加沉重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父亲是坚强而能干的 虽然如此,家庭生活仍然每况愈下,“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父亲“触目伤怀”,脾气也变得易于暴怒了 因而,“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这并非父亲本来的感情,父亲仍旧是父亲 两年不见,又使他在“举箸提笔,诸多不便”的情况下,写了信来,仍旧“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并在信中写道,“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哀矜之中流露出孤寂、颓唐的况昧 它使“我”震悚,使“我”苦痛,使“我”想起父亲待“我”的种种好处,使“我”透过晶莹的泪光,又看见了父亲那凄楚的背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身体已大不如从前了 父亲现在究竟怎样了,“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我”非常盼望回家看看父亲的身体怎么样了,盼望之中蕴蓄着热切的思念 行文立意这篇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 第一次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车站送别,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做了具体的描绘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 第四次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现手法这篇散文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也很有特点 首先,这篇文章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 全文集中描写的,是父亲在特定场合下使作者极为感动的那一个背影 作者用简直质朴不加任何修饰的文字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将父亲那宽大又沉重的背影充分表现出来,从而深切地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怜惜与关爱之情 作者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写了买橘子时穿过铁路的情形,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饰、陪衬之类,只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眼前 虽然只是区区几个字,但却把老父亲的是个胖子的体型表现出来,父亲是个胖子,由此可见父亲为我跨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是多么的困难,但他还是为儿子去买了橘子,由此便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深,是一种浓烈的深切的父爱 这种白描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段深情,即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 其次,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地方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父子间的真情真意 例如,“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也是白托 父亲可能知道托他们也是白托,但是他一心只为自己的儿子着想 通过儿子的言语来侧面烘托出父亲对儿子的任劳任怨以及一种无私的父爱 当父亲买完橘子并且抱着橘子朝我走来的时候,“我”赶紧去搀他 一个“搀”字用的惟妙惟肖,父亲的背影显得那么的无力而沉重,却依然坚持给“我”买橘子,从“我”的表现侧面烘托出父亲对“我”无私的关爱,以及“我”被父亲的行为所感动,以及报答不了父亲对“我”的爱的心酸 这些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更加反衬出父亲爱子的动人力量 最后,这篇文章还运用了多重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例如在要不要送“我”去车站的时候,父亲的踌躇显示父亲在犹豫,但最后父亲还是不放心“我”,并决定亲自送“我”去火车站 这里足以体现父亲对“我”无私的爱以及关怀 以及在后文中写父亲帮“我”买橘子时,需要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又要跳下来,这过程如此繁琐,但父亲还是去做了,可见父亲对儿子满满的爱意,一个为子女任劳任怨的老父亲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语言特点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 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文章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 没有《背影》语言的简洁明丽、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 《背影》的语言还有文白夹杂的特点 例如不说“失业”,而说“赋闲”,最后一节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表达了家庭、父亲的困境和苍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同时,文白夹杂的语句,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文章例话》: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现代散文家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藉了甚么宏伟的结构和华瞻的文字,而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发生极大的感动力的文章,最可以作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也正好代表了作者之为人 历史学家吴晗《他们走到了它的反面——朱自清颂》:《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 文学评论家孙绍振《〈背影〉背后的美学问题》:《背影》中对父亲的爱的拒绝是公然的,而为父亲感动流泪却是秘密的 亲子之爱的这种错位,不仅是时代的,而且是超越历史的,表现了一代又一代重复着的当遍的人性 这篇散文通过一条与众不同的途径,反映了一种在旧道德观念的冰水退潮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天伦的觉醒 在这种觉醒面前,人们第一次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来占有并表露自己的感情 这也是文章中蕴藏的革命性的历史内容及思想意义 它的出版不仅提高了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也使人们竞相模仿他情真意切、平和冲淡的散文风格 朱自清像朱自清像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学者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 “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 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 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