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1 闺中少妇不知愁2,春日凝妆3上翠楼4 忽见陌头5杨柳6色,悔教7夫婿觅封侯8 1 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 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中“不知”作“不曾” 3 凝妆:盛妆 4 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5 陌头:路边 6 柳:谐音“留”,寓有留恋之意,触动离别之愁 7 悔教:后悔让 8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闺阁中的少妇不知愁是什么滋味;春光中浓妆艳抹,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望见路边的杨柳吐青色,悔不该叫夫君为求功名征战边关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写就的 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在此年前后曾去过西北边陲,此诗大约作于其时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知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知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知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 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 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 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 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 “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 “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 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貌 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 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这就很耐人寻味 明代文学家顾璘:宫情闺怨作者多矣,未有如此篇与《青楼曲》二首,雍容浑含,明白简易,真有雅音,绝句中之极品也 (《批点唐音》卷十三)明末诗人徐增:此诗只看“闺中少妇”四字,通首于此上描写 “忽见陌头杨柳色”,用“色”字妙 柳色自黄而绿、绿而青,犹女儿时面色黄,妇人面色红冶也 (《而庵说唐诗》)明末清初学者黄生:感时恨别,诗人之作多矣,此却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二句,语境一新,情思婉折 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第一 此即《国风》妇人感时物而思君子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长 唐人绝句实具风雅遗音 (《唐诗摘钞》卷四)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同也 知愁,则不复能“凝妆”矣;凝妆上楼,明其“不知愁”也 然一见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遥、离索之情亟也 虫鸣思觏,南国之正音;萱草痗心,东迁之变调 闺中之作,近体之《二南》欤 (《唐诗解》卷二十六)清代学者吴瑞荣:触景怀人,精采迸射,却自大雅 (《唐诗笺要续编》卷七)清代官员宋宗元:“不知”“忽见”四字,为通首关键 (《网师园唐诗笺》)中国近现代学者俞陛云:此诗不作直写,而于第三句以“忽见”二字陡转一笔,全首皆生动有致 (《诗境浅说续编》)中国近现代古典文学家刘永济:诗人笔下活描出一天真“少妇”之情态,而人民困于征役,自在言外,诗家所谓不犯本位也 (《唐人绝句精华》)原上海沪江大学教授喻守真:不说别而别情自见,不言愁而愁思倍增 (《唐诗三百首详析》) 中国近现代文艺理论家马茂元:这时的“杨柳色”有双重涵义:第一,杨柳春天发青,春天应该是闺中欢乐的季节,看见杨柳色就会意识到生活中的孤独之感;第二,古代风俗离别时折柳以赠行人,“柳”谐“留”音,寓有留恋之意 因此柳色又会勾起回忆, 触动别离之愁 这些,都是和第一句的“不知愁”相呼应的 (《唐诗选》) 中国近现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傅庚生:将少妇风韵写得活现 (《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授汜水尉 又授校书郎,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安史之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擅长五言古诗和五、七言绝句,其中以绝句成就最高 诗境雄浑开阔,自成一格 明王世贞论盛唐七绝时,认为只有他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全唐诗》编为四卷,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私人电影免费收集:闺怨完整版全集高清,闺怨在线免费观看,讲述了: 闺怨1 闺中少妇不知愁2,春日凝妆3上翠楼4 忽见陌头5杨柳6色,悔教7夫婿觅封...